蕉岭县人民检察院 张菊莉
摘要:基层检察文化是基层检察机关及其干警在长期的履职、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等的总和。强化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冤假错案,增强司法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是强化法律监督,提高执法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留住基层检察干警的现实需要。但是实践中,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却存在认识偏差、能动性不足、“拿来主义”明显、资金匮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动态文化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检察文化宣传力度不失为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矛盾冲突日趋多发的转型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层检察机关处于检察工作的第一线,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执法办案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印象,也事关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实现,所以要求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大,期待也越来越高,提升基层检察文化层次也被推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应制定的《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全面落实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决定,建立健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坚持把铸造检察职业精神作为检察文化建设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引领、渗透、融合、凝聚作用,不断提升检察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培育、发展、繁荣基层检察文化已成共识。基于此,本文立足基层,探讨当前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检察基层文化的含义
文化本就是宽泛的概念,定义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基层检察文化就是基层检察机关及其干警在长期的履职、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等的总和。基层检察文化,立足传统、立足基层、立足法治,以提升基层检察干警文化素质、精神境界、职业素养为目的,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检察队伍为落脚点,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检察基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设基层检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国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更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到了历史高位。然而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单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文化发展繁荣应有姿态。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有之义,对法治理念的普及、法治土壤的培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引导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地表达诉求,缓和社会矛盾也有积极作用。
(二)建设基层检察文化,是防范冤假错案,增强司法公信力的必由之路。赵作海冤案、浙江张氏叔侄冤案等冤假错案的不断曝光,会给整个司法群体带来了盲人摸象式的涟漪效应,使司法机关成为众人之矢,严重了挫伤司法公信力。纵观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价值观念扭曲、思维偏激、对抗心理、心态浮躁、手段粗暴、态度冷漠等,尤其是承担了大量工作的基层一线干警,发生的概率更高。所以在基层检察院大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加强检察干警理想信念教育、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防范冤家错案发生,增强司法公信力必然要走的路道。
(三)建设基层检察文化,是强化法律监督,提高执法水平的必然选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犯罪类型、犯罪手段也日趋多样化,而且更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基层检察院,尤其是山区基层院本来在人才强检、科技强检方面就无法跟上级检察机关相提并论,如果基层检察机关及其干警不与时俱进开展文化建设,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拓展知识维度,活跃办案思维,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执法办案工作也将变得被动。
(四)建设基层检察文化,是留住基层检察干警的现实需要。
当前基层检察院,特别是山区基层院,因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山区基层院靠什么留住人?活跃文学艺术氛围,加强课题研究扶持力度,加大在职教育资金投入,不失为留住基层检察干警的有效途径。
三、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困境
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已被广泛认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很多困境。
一是认识偏差。不少基层院都混淆了文化的含义,认为文化就是文学体育艺术,于是大搞文艺队,如组建歌唱队、舞蹈队、篮球队、羽毛球队等,热衷于张贴警示标语、各类文体比赛等,把工作停留在表层化、简单化阶段。当然,并不否认开展文学艺术活动对于检察工作的促进作用。对生活方式相对单一、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山区基层干警而言,这些活动的开展确实起到了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活跃工作氛围的积极作用。但是,以偏概全、主次不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即把文体活动的开展作为文件建设的主战线,不仅达不到“促进全体检察人员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这一检察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检察文化建设陷入困境。
二是能动性不足。能动性不足导致基层检察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甚至会出现排斥心理。造成能动性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层院案多人少。就梅州蕉岭县检察院而言,17个内设机构,一半以上内设机构只有两个人,对于平时疲于办案的检察干警,文化建设似乎是一个包袱。二是认识不足。山区基层检察院干警或多或少存在视野局限性的问题,接触的东西比较片面、简单,进而造成思维的狭隘,错误的认为检察文化是务虚的东西,认为检察机关工作的中心是执法办案,不搞检察文化案子照样办。三是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很多主题教育活动、业务培训、文体活动开展不切合实际,一刀切、要求多、持续时间长,没有考虑到基层能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承担,最终只能是分派任务、以会议落实会议,加重基层检察机关干警的负担,收效甚微。
三是“拿来主义”明显。所谓“拿来主义”就是不加考虑自身实际盲目模仿、生搬硬套,这也是很多基层检察院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陷入的怪圈。造成这种怪相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基层院一旦有比较好的经验做法,就会被上级检察机关大力推广,要求其它基层院参照实施。经验推广是好,但是不顾个体差异要求辖区内基层院照搬实施却脱离了实际。另一方面是受功利化思想影响,一些基层检察院认为别人有了文化建设的模式,自己照搬就是了,这种惰性和依赖性心理也是导致“拿来主义”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是资金相对匮乏。检察文化建设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干警的在职继续教育,还是技术设备的更新、新业务系统的投入使用、其它平台的投入运行,又或是文体活动的开展、文化硬件的配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基层院尤其是山区基层院而言,并无足够财力负担。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层院,山区基层院有限的办公办案经费首先要保障办案经费。资金的相对匮乏,对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明显的,往往就会出现内容空洞、形式简单、制度落后的结果。
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强调“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求基层检察院“坚持以铸造职业精神为核心,深入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检察干警也是如此,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干警进一步端正和更新执法理念,坚定执法信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总书记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基层检察院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必须采取务实有效办法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为核心推进学习教育活动,着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以反对“四风”为重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查找“四风”方面存在问题,拓展听取意见的广度和深度;以“为民务实清廉”为重点,以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方式,深入查摆、剖析检查 “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敢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的魄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落脚点,抓好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二是要继续抓好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习总书记说过“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政法干警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检察干警必须将“忠诚”的政治本色、“为民”的宗旨理念、“公正”的价值追求、“廉洁”基本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建立动态文化机制。“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注入新血液,才能焕发活力。所以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建设常态化和文化机制动态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基本思路。一是要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大局出发制定文化建设方案和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避免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二是要强调干警的参与,没有干警参与的文化建设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开展都是一个双方相对选择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而促使文化建设在动态中完善,干警在参与从中受到启发和获得提高。三是要多渠道开展活动,既要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开展业务培训,也要鼓励各部门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既要开展文体活动,也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活跃干警思维,释放工作压力,培育驾驭情绪管理能力;既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图书室、运动场馆、办公环境等,也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不能搞攀比,“大杂烩”也行不通,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以梅州蕉岭县院为例,该院反渎职侵权局在办案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三三办案”机制,即查找案源走三线(走好主线、走实内线、走活外线)、初查工作把三关(把准方向关、把紧保密关、把牢证据关)、案件侦查三个一体(侦查一体化、侦、捕、诉一体化、侦防一体化),有效地突破了案源少、成案低、侦查难的工作瓶颈,呈现办案数量多、办案质量高、办案成效好的喜人局面,擦亮了蕉岭反渎工作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建设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品牌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
(四)加大检察文化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它机关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展示检察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加大在各类新闻媒体中的检察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所谓“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持久”,宣传“法治”思想,厚实“法治”土壤,让“法治”之花在中国土地上盛开,这是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最大的意义之一。
(五)强化资金保障。如何打破检察文化建设资金的困局,是基层检察院长期思考的问题。要建立一种、上下联动机制,基层院要注重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制定经费预算,上级检察院要考虑基层院的实际困难,转移支付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管,监控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
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宏大事业,需要全体检察干警的共同参与。相信基层检察干警必将在检察文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检察技能,找到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推动检察事业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