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检察部 徐果
电影《第二十条》是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呈现,完美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曾经有位检察同仁跟我说过,如果你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规范逻辑和经验逻辑出现了差异,那一定是你在调适和运用天理、国法、人情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电影里,韩明检察官在办理张贵生案件的过程中,凭借以往的经验办理刑事案件,站在理性旁观者的角度逐帧为当事人“释法说理”,劝其放下心中执念。然而,当韩明亲眼见到绝望的聋哑村妇郝秀萍为保家人周全而跳楼、张贵生在上访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等一系列事件,尤其是被张贵生女儿质问道“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办”,韩明逐渐觉醒成为一名“心中有刀”的正义捍卫者。在其后来办理“村霸”刘文经案件的过程中,他及时转变办案思路,把“村霸”刘文经的每一次强奸、寻衅滋事视作持续、完整暴力的一部分,认为恶势力的侵害后果是长期的,郝秀萍一家长期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从而认定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并在听证会上主动回应了大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被每一位观影者铭记。
剧中台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直击每位办案人员的心底。法律的权威来自于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公平正义永远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法律本身是机械、冰冷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中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提到,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我完全可以共情韩明检察官在有违先例、主要证据缺失、办案人员被舆论裹挟的情况下,作出一份遵循内心公正的决定前所要经历的纠结和煎熬。正如影片所述,“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张贵生的案件已然无法弥补,现世中可能也存在无数个绝望的郝秀萍,等待司法工作人员给出及时的回应。每一起刑事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家庭、工作乃至社会地位。
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名新时代检察干警,应当肩负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更要以“如我在诉”的精神办好每一起案件,将法律铭刻于心,察微析疑,勇于担当,明辨是非,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鲜明立场,深刻思考案件事实对社会的影响,案件结果对社会的导向,多一些自我加压、怀疑,多一些能动履职,不断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事,积极寻求案件最佳处理效果,积极回应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让法律从纸上走进群众心里,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