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罗燕
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以王永强反杀案、张贵生见义勇为案、校园霸凌案为主线,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贯穿始终。检察官韩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向我们诠释了当“法理”遇上“情理”,检察官该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心中朴素的情感期待。
办案就要做“细节控”
观影中,我感受最深的并不是金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而是检察官说的一句话“找到证人后询问,撒谎在细节上一定有出入”。影片中他们与我们办理的案件或许不尽相同,却也是我们办案的缩影。不管是证人、被害人还是嫌疑人,谎话永远编不圆,案件细节问得越多,漏洞就越多,编造的、凭空想象的细节一般难以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影片中检察官吕玲玲坚定执着地寻找关键物证——“村霸”刘文经车上的刀,寻找证人大勇,作为最终认定王永强构成正当防卫的关键证据,这也是我们检察官的办案日常。办案就要做“细节控”,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疑点,守护人们对“公平正义不会缺席”的信任。不做冰冷的法律“工具人”
影片中,韩明在听证会上铿锵有力的发言“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感染着每一位法律人,也引起我的深思。人民心中的公平正义如何实现?日常工作,是否对照法律条文照本宣科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对检察人而言,在诉与不诉之间,在天理、国法、人情之间考验的,绝不仅仅是办案人的专业能力。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应善于从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监督案件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善于统筹法理情的有机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尽管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人是有温度的,我们不能仅盯着法律的条文生搬硬套,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法律素养,从法律条文中领悟法治精神,考量老百姓心中朴素的公平正义,正确适用法律条文。秉持“如我在诉”的情怀
影片中多次出现“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即使办案经验丰富的韩明也曾在“以前都是这么办的”面前纠结,但终是勇于转变传统办案理念,从持续多年的司法惯例中把沉睡的正当防卫条款唤醒。司法理念转变的背后,是检察机关对人民群众“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回应,也是检察官“如我在诉”的情怀。办案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涉及正当防卫,要把自已置身案件当中,把别人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来考量,不做冰冷的旁观者,将公平正义写入每一个办理的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可感可触。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法律不只写在条文上,更应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办案过程中须循天理、遵法律、顺人情,充分考量老百姓朴素的情感期待,只有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才能答好新时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